
据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,2023年1-12月,全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11.8%;新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56.4%;截至12月底,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,同比增长32.0%。
另外,2023年1-12月我国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.2%、66.6%和55.0%,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.6%、60.2%和47.6%,前述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。
2023年,我国分别有5、7、6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。全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58.4%,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0.7%,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59.2%,继续保持较高水平。
此外数据显示,在船舶领域,目前主流船厂首次订单基本排到2027年、2028年,船东大量订造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双燃料船促进船舶需求增长。
一连串订单数据喜讯之余,造船厂无疑需要寻找更加高效、高质量的生产方案,以按时按量完成订单交付。
*本篇主要涉及船舶焊接中传统人工焊接存在的难题、机器人应用案例的不完全汇总展示。后续将持续发布船舶焊接系列文章,敬请关注。
自动化转型迫在眉睫
焊接是船舶建造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。一条万吨级的船舶,焊缝长度是十数万米级的。数据显示,焊接工时约占船舶建造总工时的40%,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%-50%。
而事实上,船舶焊接目前自动化程度并不高,主要依靠“钢铁裁缝”焊工师傅完成。传统人工焊接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难题:
1、焊工短缺,用人成本高涨。在人社部发布的《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“最缺工”的100个职业排行》中,焊工位列其中。“工厂开价1.4万元/月都招不到合适的工人,年轻人宁愿开滴滴都不愿进厂,这种现象在北方尤其明显。”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。
2、焊接质量、一致性难以把控。船舶焊接多数是小批量、多品种、高定制型的,而且还涉及到多类型材料、焊缝高低不平或宽窄不一,情况复杂,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,导致结构断裂、渗漏,甚至是沉没。







2024年8月,高工机器人、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(GGII)将联合举办“2024(第三届)焊接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峰会”。届时,我们将邀请100+上下游企业,300+产业链嘉宾参会,并邀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现场技术交流、供需与资本对接,以及重磅首发《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(2024)》。敬请关注!